瞭望丨永利集团3044官网欢迎您党委书记 林文勋:传承百年传统 实现学术报国
来源:2023-04-08 瞭望 2023年第15期
近年来,云大人文社科领域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保持全国高校前十,古生物研究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多年生稻技术被《科学》杂志评选为2022年全球十大科学突破之一,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双一流”建设以来,永利集团3044官网欢迎您长江学者由3名增至15名,“杰青”由3名增至17名,学校师资队伍中博士比例从49%提高到66%,已初步形成民族学、生态学、统计学、生物学、政治学与边疆问题研究、天文学等区域人才高地。
永利集团3044官网欢迎您校园(2022 年 5 月 26 日摄)李哲摄
今年4月20日,永利集团3044官网欢迎您(下称云大)将迎来百年华诞。
百年奋进,云大跻身全国首批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全面完成首轮“双一流”建设任务后,又马不停蹄向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目标进军。
百年传承,云大发扬魁阁先辈学术报国的精神,在新时代展开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组织800多名师生深入云南42个县、300多个行政村,像先辈费孝通等一样,走村串户,实地调研,了解新时代十年中国社会的伟大实践和历史成就,为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学术支撑。
百年展望,云大按照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发力建成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综合性、国际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
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永利集团3044官网欢迎您党委书记林文勋。他表示,在学术上的魁阁精神指引下,云大的“双一流”建设之路愈加清晰。
立足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走特色之路
《瞭望》:云大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已经出炉,有哪些具体目标和举措?
林文勋:我们“双一流”建设的总目标是,把云大建成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综合性、国际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这个目标分两步走,到2035年,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成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综合性、国际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到2050年,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享有卓越的国际声誉,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我们将紧紧围绕加强党的建设、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六大建设任务,以及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四大改革任务,努力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
《瞭望》:为什么着重提出“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
林文勋:一所学校没有特色,就没有立足之地。“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表明云大要走特色发展之路,最大限度地将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学科优势,再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我们提出学校的新定位:将学校建成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西部高校的排头兵、高等教育改革的示范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高等教育高地。这四个新定位,体现着国家需要和云南需要,体现着云大地位和作用,体现着云大特色和优势,也体现着云大未来的发展要求。
《瞭望》:怎么看首轮“双一流”建设对云大的价值?
林文勋:学校首轮“双一流”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与成效,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云大未来一定可期。
首先,学校找准了发展定位。“双一流”建设让我们眼界更开阔,气魄更大。学校确立了“立足云南、服务国家、面向两亚、走向世界”的办学思路,这与我们(永利集团3044官网欢迎您前身东陆大学)第一任校长董泽所讲的“是东陆大学,非一人之所专有,更非云南的、中国的,实世界的也”一脉相承。
其次,学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学校基本建成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学科格局,一流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实现了一个引领,即民族学引领中国民族学发展;保持了两个第一,即生态学和政治学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建设了三个中心,即努力建设生命科学、古生物学和天文学三个一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云大人文社科领域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保持全国高校前10(2020年位列全国高校第三),古生物研究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第三,学校办学特色更加彰显。我们聚焦云南发展“三个定位”,即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打好“民族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多样性、地处边疆与紧邻南亚东南亚”三张牌,着力体现云大“在全国高等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在科学研究若干领域的前沿创新性、对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性”。到2025年至少6个左右学科保持或进入A档
《瞭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云大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林文勋:学科建设是学校的龙头。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云大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力争一流学科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水平明显提升,新兴学科、特色学科培育取得新进展。
到2025年,云大将力争至少6个左右学科保持或进入A档。民族学达到世界一流,生态学部分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政治学、生物学位于全国第一方阵,天文学、统计学等保持国内一流,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全面提升学科人才培养能力、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原始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成效,建成适应国家和云南发展需要、特色优势鲜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格局。
《瞭望》:云大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发展情况如何?
林文勋:学校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有民族学、生态学、政治学、生物学、天文学、统计学等。这些学科近年来取得了诸多重大科研成果。
比如,生物学立足重大生命现象和生命科学基本规律的揭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研发的多年生稻技术被《科学》杂志评选为2022年全球十大科学突破之一。生态学聚焦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系列论文,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重大项目。统计学立足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统计学发展,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重大项目。
民族学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中国特色民族学知识体系创新,发表和出版了一批高水平论著,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政治学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共建“一带一路”、边疆治理、区域国别问题等国家战略和民族政治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仅近两年就承担9项国家重大项目,出版的《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等学术著作还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天文学依托云南“南国天都”天文观测优势,自主研发了国际首创的1.6米多通道测光巡天望远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较大通光口径、较大视场、多通道高精度测光巡天,为我国跻身大视场巡天科学世界先进行列作出重要贡献。
《瞭望》:云大如何吸引人才以推进学科发展?
林文勋:在人才流动全球化和高校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学校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观念,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出东陆人才计划、青年人才培优计划,完善岗位聘用、考核评价、奖惩激励、薪酬分配四大机制,尊重用好现有人才、大力引进急需人才、着力培养未来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流师资队伍,高层次人才总量显著增加。
目前,学校拥有高层次人才近200人。其中,院士、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等高层次人才75人,“双一流”建设以来,学校长江学者由3名增至15名,“杰青”由3名增至17名,实现本土培养院士零的突破。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显著优化,博士比例从49%提高到66%,初步形成民族学、生态学、统计学、生物学、政治学与边疆问题研究、天文学等区域人才高地。
发扬魁阁先辈学术报国之志
《瞭望》:去年10月,云大启动了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重大项目——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这一项目有何深意?
林文勋: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是云大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和重大实践,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工作部署和安排,也是云大继承魁阁先辈学术报国之志,推动云大民族学、社会学更加深入地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推动学科全面转型升级、学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学术、学科优势,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此次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以云南为蓝本,在云大牵头下,来自全国各地数十所高校的875名师生,从云南129个县(市、区)中选出42个样本县(市、区),对其中的348个行政村、9048户家庭开展了入户调查。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调查,深入了解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真实状态,全面准确反映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新时代十年中国乡村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通过此次调查,云大将推出“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云南)”成果丛书,发表一批高水平论文,上报一批高质量咨询专报,拍摄一系列乡村社会大调查纪录片,并建设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库和乡村社会大调查数据库,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学术支撑。
《瞭望》:如何理解魁阁先辈学术报国的当下价值?
林文勋:80多年前,国难当头之际,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大家齐聚昆明,任教于云大。1939年,时任云大教授费孝通主持的燕大-云大社会学工作站迁至昆明城郊古城村的魁星阁上。此后6年,费孝通和他的同事们展开了一系列实地研究,产生了以《云南三村》《乡土中国》等为代表的影响深远的系列学术著作,费孝通称之为“魁阁的成果”。因其调查之专业细致、立意之宏阔深远,这批成果成为中国社会学、人类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费孝通这一代学者,把国家民族命运担在肩上,让学术研究与改造社会的实践相结合,奠定了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发展基础,也给云大和中国学术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术上的魁阁精神。
学术上的魁阁精神的核心内涵是学术报国。它体现了大学办学的目标和价值追求,体现了大学之精神。正如云大老校长熊庆来所言:“大学的重要,不在其存在,而在其学术的生命与精神。”它也启示我们,大学办学一定要有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大学师生一定要有家国情怀。
对云大新文科建设,学术上的魁阁精神同样具有历史启示意义: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时代关切,发出时代声音,才能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进一步彰显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与意义,使人文社会科学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今后,我们还要让学术上的魁阁精神从学术研究走向更广的领域,成为人才培养的品牌;从民族学、社会学学科走向学校各学科专业,使其成为云大重要的精神标识和学界共同的精神财富。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庞明广 孙敏 佟璐